在北京交通大学,有这样一个博物馆
在这里,那些看似冰冷的机械,都有了温度
因为它,许多交大人开始对机械产生兴趣
在机械楼十层的大学生机械博物馆中,几百件陈列品诉说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。这些机械设备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机械打字机、机械计算机、缝纫机、各类观测仪器、影音设备和办公生活机械,这些机械跨越岁月的长河,贯穿东西半球,它们离我们这样近,这样真实可感。
大学生机械博物馆的李直老师告诉我们,机械和电子设备不同,这些结构复杂的精密仪器,即使经历百余年的风霜,但只要保存完好,到今天也依然可以使用。
“让学生了解机械发展历史,品味机械文化”
“同学们进入大学后,对机械进行充分了解、喜欢并爱上它,才能学好它”,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李建勇说,筹建博物馆的初衷,就是希望通过近千件展品,向大家展示机械的魅力,激发学生对机械专业的学习热情,提升专业素养、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。
“世界上许多一流大学,都拥有一流的博物馆,而这些博物馆旁都伴有咖啡的香气。”
在全国双创如火如荼、创新创业成果大发展的背景下,机电人把这些想法逐一实现。
博物馆的筹备工作于2013年正式启动。经过多方联系,在机电学院校友的帮助下,总共搜集到不同历史阶段的小型机械七百余件,部分经过修缮整理后在博物馆展出。其中包括各类机械打字机305台,机械计算机144台,各类机械观测仪器,影音设备,办公设备,生活用具等老物件以及一批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料。
而就在大学生机械博物馆旁,通过校友众筹的方式,机电学院筹建了学生创客空间,旨在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交流活动。他们以交大、机械、校友、创新、创业为主要元素,营造回味机械文化和学院精神的氛围。机电人把它称为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启迪和培养的试验田。
“我们这个博物馆要面向全校开放,希望同学们以此为平台,开展具有吸引力的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,以弘扬“诚朴务实、创新进取”的精神,恪守科学求真、人文至善、艺术趋美的知行之道。”
“所有的一流大学,都应该有一流的博物馆。我们要把交大打造成一流大学,就应该也要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的博物馆。虽然这个博物馆目前只是我们学院建设的,但是我们希望,从学院学科专业的角度,把我们的博物馆打造成交大特色,成为响当当的交大品牌。”
机电学院党委副书记潘显钟老师提到,依托这个博物馆,已经面向大一新生开设“机械历史文化与创新”综合素质培养项目,学院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,讲解机械发展历史,学生参观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,自主选择某一个或某一类藏品,开展机械原理或历史文化发展方面的学习研究,从而取得综合素质培养的积分。
大学生机械博物馆的建立,凝聚了机电学院师生、校友的心血,学院的许多老师都为此做出了贡献。
“你要说困难的话,我们处处都是困难。”
坐落在机械楼前广场的小火车,就是博物馆的标志性藏品,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学子和校友前来合影。在小火车正式落户交大前,机电师生校友们费了许多心思:从购买、运输、修复,再到小火车最终安家的机械楼广场地面承重,都要一一仔细计算安排。
今年暑假,博物馆的老师和同学们又迎来了工作的高峰期。炎炎夏日,他们在学校里,埋头于一件又一件藏品的修复整理和信息收集,日复一日地坚持着看似单调的工作。博物馆的负责老师嘱咐小微,一定要记上这些同学的名字:研究生李慧、陈峰、武舒然、何思婷,本科生李天文、匡艺丽等。
由于所有的藏品都是机械器件,一不小心就容易受伤。所有的同学,在做修复工作的时候,都被要求一定要戴上手套,手就会被扎得千疮百孔。“我们有这样的经验,是因为我们曾都有过被扎得千疮百孔的经历。”
李直老师说,有一次,在他搬运东西的时候,有个打字机没放稳,就从高处落了下来,几十公斤重的打字机,就这么硬生生的砸在他的脚上,鞋子当时就被割破了,脚被砸得通红。在场的同学们都被吓坏了,李老师尝试着走了几步,发现脚已经被砸得没有知觉了,根本走不动。谈起这段经历,李老师开玩笑说,“若不是那双鞋质量好的话,我现在可能就已经残废了。”
“归来仍少年,共筑机电梦”
所有参与到这项工作的师生,凭借着一腔对机械的热爱,全然不计利益和报酬,就把自己投身到冗杂而精细的修复工作中。他们沉浸在看似冰冷的金属世界中,把无数个日夜都化作每一颗螺丝每一块钢铁上的柔情。正是他们的付出,这些的机械藏品才能在经历了百余年的沉寂过后,再一次充满生机地展示在交大师生面前。
除去漫长的修复工作,团队从零开始查阅每一件机械设备的资料。因为资料实在有限,他们就想尽办法,甚至还从拍卖网上倒追产品信息,翻译英文文献,力求每一件设备的介绍都准确无误。
博物馆的筹建,离不开校友们的大力支持。博物馆进门处的以机械齿轮的“木“和”几“为主题的环形logo的投影,正是86级校友白亮先生在百忙之中特意为博物馆而设计的。
白亮先生先后捐赠200万元用于博物馆的开发和建设。饮水思源,他们感恩于母校机电学院数年的培养,如今为了学院的情怀和梦想倾情倾力投入。没有他们,就没有今天的机械博物馆。
“我们把梦想过成了现实”
机电学院的人文关怀不限于此,为了支持学生们进行创新创业训练而筹建的创客空间木几咖啡,几个月前仍只有一张乒乓球台的大厅变成了如今温馨雅致的咖啡馆。
创客空间的装修以及投入设备的所有资金均来源于校友的捐赠。88级王志全校友在我校设立“神州高铁创新创业教育基金”,86级白亮、张仁增校友参与了方案设计,十几位校友捐赠了基本设备。负责创客空间建设的潘显钟老师这个暑假四处“化缘”,找校友们认捐学生创业训练的设备,得到了校友们的大力支持。他感慨到:“创客空间的每一个设备都是校友们逐一认捐的,整个过程充分彰显了校友们对母校的情怀。”
“除了上课的时间,一有空,我们全往这跑”
今年6月份,咖啡吧以竞标的形式面向同学们公开招标。最终,五名年龄不同(3名本科生和2名研究生),性格迥异的学生组成团队一起经营这家咖啡吧,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合理分工。他们创业的团队名字叫“木几少年”。
“木几”是他们看着一步步孕育成长起来的,尽管咖啡吧聘请了勤工助学的学生员工,但他们依然保证每天都有团队中的人在店里,他们笑着说道:“这里已经是他们的家,下课后不来咖啡吧,都有点不自在了。”一起与商家周旋,一起研究饮品制作,一起讨论改善店内服务,在每天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之余,还要在打烊后打扫店内卫生。经历过从未遇到的挫折和困难,但他们不觉得苦和累,相反,他们乐在其中,这几个月,是他们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。
潘显钟老师也常常叮嘱他们提升服务水准,要达到“星巴克”的品质标准、“海底捞”的服务水平,体现机电人的“匠心”精神,同时还要让普通同学能消费得起。
“木几”咖啡吧与机械博物馆的情怀一脉相承,始终将感恩回馈放在首位,今年教师节,“木几”咖啡吧发起了送机械楼的老师们“每人一杯咖啡”活动;店内还设置了校友优享专区,让校友们有一个可以随时回到母校坐坐的地方。
闲暇时,常有学生来此品茗喝咖啡,灵感在这里得到碰撞,思想在咖啡香气中氤氲升腾,而所有机电人难以割舍的情结,也在这里得到传承和传扬。
九月底,创客空间举行了第一期创客沙龙,特别邀请了白亮先生和张仁增先生两位校友分享创业经历。“木几少年”团队也畅谈了经营咖啡吧的心路历程,两代交大人,在这里交流各自的创业经。
在这里,交大机电人身上传承的,不仅仅是过往的匠人和大师的心血和智慧,更是他们对机械的热爱和情怀,我们相信,这份不懈的追求和坚持将引领着每个机电人,交大人在逐梦的道路上走得更踏实,更远。
大学生机械博物馆开放时间
每周四下午14:30 — 16:30
地点:机械工程楼十层
其余时间师生和校友也可以小团体进行预约参观
预约电话:51685543
(转载于北京交通大学官微)